第三十二章 送别
()ps:快掉出榜了,求月票。
五月底的京师,各路人马纷纷登场,大凌河和登州之变引起的官场变动,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,而一些戴罪的,也各自到京师活动。
他现在难得来京师一趟,顺道去拜访了各部的熟人,大多是己巳之战守城时认识的,当时陈新不敢出城,在城里很是呆了一段时间,等到大军云集才去了通州。当时挟固安大捷的风头,在京师也认识了不少人,加上涉及到今年的军饷,他也该去活动活动。..
温体仁一伙的吴宗达、闵洪学、梁廷栋等等是必需去的,曹化淳那边也需要专门走一趟,还有工部的曹珍,户部的毕自严。这些部门都是辽饷链条上的环节,司一级的可以由宋闻贤去跑,陈新来京师人尽皆知,不去走走恐被记恨。
除了拜访别人,也有其他人要来拜访他。陈新现在是个名人,原来关宁军和他不对付,现在连吴襄都主动来结交了,其他的各派势力自然也要来走走,所以一连五六天,他就每天迎来送往,大多是各方回拜,都是拉个感情,ri后见面好说话。
王廷试也差不多,找他的人更多,因为他是文官,手下还有两个标营的位置值得争夺。而陈新没有任何资格收容人马,按朝廷制度说来,代正刚等人都不算他手下了,就如同他以前从来没把张可大当上官一样。..
王廷试不与陈新住一个客栈,他在京师为官两年,早有自己的宅子。这次也是要把家眷带走,情报站也没放多大jing力。稍稍探听了一下,据说找王廷试活动的人不少。特别是长山之败里面丢官的人,他们都看上了登州镇的位置。
登州镇有陈新的强兵,也有旅顺能和建奴交战,容易得到升迁,如果不渡海的话,也是十分安全的,比辽西那里稳妥得多,还能走私发财,哪去找这么好的地方。
陈新对他见了什么人没兴趣。反正他对登州势力交错的局面早有心理准备,自己既然在体制内发展,那要独霸一方是不可能的。如今文官渐渐势弱,自己在登州实力最强,王廷试和吕直应当也不会对付自己,只要大家能找寻到共同利益,后面相处不会难。
虽然没有刻意打听,但陈新仍是知道了一些新的信息,随着新三方策得到皇帝的首肯。辽海周边的指挥体系可能有所变动。这一次,温体仁跳到了前台。
原本孙承宗曾经提出,督师和蓟辽总督、辽东巡抚、应天巡抚、蓟镇巡抚等等职位权力重叠,反而造成指挥不便。建议去掉督师。在关外只留辽东巡抚,山海关和永平设山永巡抚,蓟镇其他地方归舜天巡抚管辖。三个巡抚再由蓟辽总督统管。
孙承宗这个建议其实有些私心,他一直不愿当这个官。两年请辞十多次都不成功,所以提了这么一个建议。希望把自己解脱出来。结果还没解脱,建奴就帮他解脱了。
原本取消一个官位没什么,因为会多出一个山永巡抚,职位其实差不多,但后来陈新和王廷试折腾的新三方策一出,那么针对辽海的作战方向就不会只是辽西,这三方互不统管,特别是登莱不属于蓟辽总督管辖,那么督师就又有了必要。
历史又在这里拐了一个弯,文登营的突然崛起,让登莱获得了比历史上更显著的地位,新三方策则影响着辽饷的重新分派,原本在崇祯五年取消的蓟辽督师职位,现在却成了必须。
这个职位管着对建奴的所有方向,而且登莱现在能够制衡辽镇,可以说比以前还要好当,权力和好处都十分可观。议定这个机构设置的人,便是闵洪学和梁廷栋这两个尚书,温体仁希望这个督师是自己这边的人,而周延儒则也要来争一争。
督师人选则并不好确定,明廷处理人事也很混乱,加上崇祯是个急xing子,稍不如意就要换人,大凌河开打不久,崇祯对邱禾嘉不满,就匆忙在八月任命了谢琏巡抚辽东和山海关,此时邱禾嘉还巡抚着辽东,相当于有两个辽东巡抚。
结果谢琏还没到任,朝中又有人反对,认为谢琏任命太过草率,且临阵换将很不妥当,谢琏对当地情况和人事都不熟悉,遭致了很多朝臣反对。结果又不得不命令谢琏暂驻山海关,两个辽东巡抚同时存在着。
也不知道崇祯是不是忘记了,这里两个辽东巡抚还没安排妥当,那边皇帝一急,又一个来了。十一月的时候,兵部侍郎刘宇烈又被任命为辽东巡抚,或许吏部当时也忘记了早有两个辽东巡抚。这下可好,刘宇烈兵部侍郎当得好好的,突然升了个右佥都御史,刘巡抚稀里糊涂的拿着任命就去了山海关,辽东巡抚刘宇烈就在这里遇到了辽东巡抚谢琏。
结果两个新官都没有去成锦州,呆在山海关不知干什么好,实际的辽东巡抚仍然是邱禾嘉,最后这两个新巡抚没吃到肉还落一身sao,谢琏莫名其妙被弹劾,御史说他毫无实效,原本历史上他更加悲催,长山之败后就有人弹劾他,皇帝盛怒之下哪管谢琏的冤情,看到辽东巡抚这几个字就发火,照样处罚了事。
后来孔有德一闹事,朝臣又想起他,安排他戴罪立功,去接孙元化的烂摊子,在莱州又上了李九成的当,当场被叛军抓住,连带那个给陈新下马威的朱万年也被杀了。
而邱禾嘉这个正牌的辽东巡抚呢,他大力建议修大凌河,后来在锦州打得一塌糊涂,又是欺骗又是瞒报,最后反而只降两级调任山永巡抚。
这事儿崇祯皇帝肯定是没有办得让人信服,但他是个好面子的人,也没有纠正此事。到时刘宇烈没有被胡乱处罚,因为他确实混乱中的受害者。最后他仍回了兵部当侍郎。
由此就可知明廷现在的人事乱到何种程度,皇帝这个xing子大家现在也都有点了解了。就算有再多功劳,一点不如意就要严惩,大家都总结出来有功不如无过,最好是他根本不留意自己。
这个蓟辽督师的位置有人争,也有人不愿意争,目前最有资格的便是熊明遇和曹文衡。曹文衡就是现任的蓟辽总督,这个职位听着和蓟辽督师差不多,实际上权力差得很远,他能管的也就是蓟镇附近边墙。此人颇为油滑,看了辽镇的作风后,坚决不肯管辖辽东巡抚,上疏要求辽东巡抚加督师衔自己管自己的,
熊明遇则是南京刑部尚书,以前当过兵部侍郎,在朝中有知兵的美誉,在原本历史上应该在去年就取代梁廷栋成为兵部尚书,不过现在梁廷栋熬过了那一关。后来又得了收复金州的回旋余地,仍然当着他的兵部尚书,而且还投入了温体仁一方。
现在连邱禾嘉都没处罚,梁廷栋也只受了轻罚。降一级仍管原兵部事,再罚了一年的俸禄。到了他这个位置,俸禄是基本不用的。所以没有什么影响。这样一来,熊明遇就只能争蓟辽督师。
京师群魔乱舞。陈新在京师呆了七天,各处走动之后。听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,也见了不少的人,其中有陈新甲、朱大典、候洵、杨御藩、马士英等等。
陈新甲原来是宁远兵备副使,这次也被免职了,他寻到了新任的辽东巡抚方一藻,一番活动后方一藻上疏请求留下陈新甲戴罪立功。
候洵则是桃花扇里面那位候公子的老爸,左良玉的领导,他是帮着左良玉活动,左良玉在战前是昌平副总兵,他原来也在关宁军混过,官至都司后因四城之战战功升任昌平副总兵。左良玉这次领兵援辽,原本历史上他是没赶上长山之战,现在却因陈新的影响的拖延而被加入了救援祖大寿之列。他知道吴襄这伙人的作风,长山之战的时候早有预备,只比吴襄慢了一点,同样带着家丁转进如风的逃回锦州,所属三千步兵就扔给了建奴,同样被参去职,候洵是希望给他找到机会复起。
杨御藩和左良玉情况差不多,他原来的轨迹应该是去救援登州,结果陈新两下扑灭了,他也被调去锦州,跟着辽镇吃了个败仗,也落个充军的下场,他自然是要来活动一下的,最少要把充军地点弄在蓟镇附近,免得去了不熟悉的地方无人关照。
朱大典则是天津兵备,他失去了升为山东巡抚的机会,来京师则是想看看其他巡抚的位置,兵备道一般就是巡抚的预备役,他算是有资格的。
马士英算是陈新比较耳熟的,他现在是宣大那边的阳和兵备道,他和朝中关系也颇为不错,找了借口进京活动,也盯着几个巡抚位置。
这些人都是有实权的,朱大典所在的天津是陈新商业中重要一环,属于辽海商圈和运河商圈交汇的地方。马士英的宣大也是陈新以后要发展的重要商路,那边不但可以销售南货,也可以购买马匹。
所以陈新都和他们见了面,朱大典给陈新的印象是十分jing明而有决断力,于兵事也有造诣,算是传统官员中比较能干的。马士英虽然后来是jian臣,但他能力确实也不俗,谈话中很有见解。
陈新反正连耿仲明这个三顺王都收了,也不怕多和一个jian臣交往,他拜访这些人都很低调,多是在其他相熟官员家中相聚,然后谈一些互相做生意的事情,基本落实了在阳和开四海商社分号的意向。
每次这样的拜访,陈新就带上宋闻贤,为他经营地方上的人脉,树立文登代表的形象,以后便于宋闻贤在各处活动,只要是见过面的,以后都好说话一些。
这样一直到了六月初七,陈新等人一早到兵部领了告身、官服和旗牌,再次去紫禁城殿辞,崇祯对登莱将官寄予厚望,陈新离开的时候,崇祯甚至亲自送了一程,到午门才回去。
这在武将里面是极大的荣宠,陈新在午门和崇祯依依惜别。从西华门出来后,在西华门与温体仁等人分别。剩下一个梁廷栋送他们,他们便不再返回棋盘街。带着随身的物品准备从宣武门出城。
梁廷栋坐了个官轿,用自己的仪仗开路。陈新则摆正态度,恭敬的走在他轿子旁边,跟梁廷栋说些话。
梁廷栋已经多次从陈新的战功里面收益,以后要坐稳兵部尚书的位置,仍少不了这个地方实力派的支持,他后来干脆也不坐轿子,下来与陈新骑马并行,一路闲谈。
内城西边比东边的繁华稍差一些,人流量也没那么大。从西华门往南走过一段后,街道上还有不少残破的房屋,不过比他第一次来的时候要好很多了。
梁廷栋指着宣武门大街对陈新道:“陈将军,天启六年时候,这里曾发过一次大祸事,死伤两万余,毁屋数万间,其力令天地变se。”
陈新第一次来京师的时候还是天启七年,头一年刚刚发生过神秘的王恭厂大爆炸。位列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,直到陈新前世的二十一世纪也没有结论,但内城西南角损毁严重,当时到处是断壁残垣。现在还算是修复了很大一部分。
梁廷栋便讲起他所听过的一些传闻,包括爆炸前后的天空异相,以及爆炸时那些奇怪的脱衣、拔树等等怪事。听得陈新等人汗毛倒竖。
这事也曾传到后金,奴尔哈赤认为是明朝要覆灭的天相。明朝各地的传言就更加离奇,诸如说是世风太低下。所以上天惩戒等等。陈新也曾听过一些,但每次听到还是有些茫然,因为到他后来生活的那个时候,仍然没有科学理论可以解释其中的现象,人总是对无法理解的事情感到恐惧。
这样听着,一行人经宣武门到了外城,这里却十分热闹,街道上一群群的人正在往南边赶去。
陈新略微有些奇怪,梁廷栋随口道:“陈将军难道不知,今ri菜市口要杀人?”
陈新愕然道:“今ri是杀谁?”
梁廷栋淡淡道:“正是孙元化,镇抚司已问明白,定在今ri正法。还有你活捉的李应元等叛将在内。”他说完看看天se,“已过午时二刻,三刻开斩,陈将军正巧可去看看。”
陈新犹豫了一下,后面跟着的卢传宗等人听到了,心头也是一股说不清楚的感觉,陈新没料到今ri会正好碰到这事,还是在他正好要离京的时候。
梁廷栋也没有等陈新回答,策马先行,陈新只得跟在后面,很快到了菜市口。陈新原本以为推出午门就斩首,但是到大明后才知道,菜市口才是斩首的地方,而午门只是打板子的,紫禁城的大门口,岂能干这种事情。
菜市口在元代是卖柴的地方,叫柴市口,到明代后变成买菜的地方,地名也改成菜市口,在这里斩首,是因为人很多。
此时菜市口已是人山人海,旁边有一圈执勤的五城兵马司官兵,街侧建了一个监斩棚,里面坐了两个监斩官,台上的犯人已验明正身,他们背后绑了个木架,双手被反绑着。
孙元化站在台上,他官服早被拔了,身上穿了新的衣服,应当是专门换的,头发十分凌乱,正两眼无神的注视着前方。
穿红衣的蒙面侩子手膀大腰圆,他腆着肚子,在旁边一脚把李应元踢跪,扯了他背后插着的亡命牌,又拨开李应元头发露出颈子。李应元此时毫无原来的凶暴,便如木偶一般仍那刀手摆弄。陈新听到身后的耿仲明发出了粗粗的呼吸声,耿仲明与李应元十分熟悉,想必有更多的感触。
到了孙元化这边,侩子手知道他是官员,对他很客气,轻轻取了亡命牌,然后大声说道:“这位大人,小的吃了这碗饭,请大人见谅,小人一定送大人痛快上路,不会让大人受罪,到了那边早些投胎,不要记恨小人。”
梁廷栋低下头,实际上他这样的二品大员,也随时可能有这样的时候,尤其是兵部尚书,搞不好哪天打个大败仗就被推出来顶罪。原本他想来看看热闹,此时却心中戚戚,转头对陈新说道:“陈将军,我等便不看了,孙大人虽是罪不可恕,总也是同僚一场,本官见之终归有些不忍。”
陈新点点头,迟疑一下又问道,“他家人可会来收尸首?”
“孙家的人应是打点过侩子手,侩子手才会如此说话,孙大人不会受罪。自然尸首也会有人收。”梁廷栋不愿多留,让手下开路,准备从小路绕过。
陈新刚刚调转马头,就听到李应元的声音突然响起,“陈新你这狗贼,你这王八蛋,终有一ri也要挨这一刀,你别走……还有你耿仲明,你这无耻之徒……”
场中人纷纷看向这边,陈新回头看了一眼台上,侩子手已经用一个布团堵住了李应元的嘴,孙元化听到了陈新的名字,挣扎着抬起头,看向陈新的目光中夹杂着无比复杂的情绪。
陈新与他目光一对,沉默片刻后立即偏过头,代正刚见其他围观者都看向这边,理直气壮的道:“咱们便是文登营的,台上那骂人的就是登州为乱的李应元等叛将。”
围观者顿时轰然叫好,陈新换上笑脸拱手道谢,也不再耽搁,跟着梁廷栋绕道西侧的街巷往右安门而去,刚转过两个街口,就听到刑场那边喊叫大震。
梁廷栋也没有了说话的心思,陈新和他说些没有营养的话,这样一路到右安门,梁廷栋又叮嘱他一番,双方才告别。
出了瓮城之后,陈新停马回头看看高大的右安门城墙,宋闻贤悄悄来到他身后,低声说道:“大人,这京师以后咱们该少来了,祖大寿便看得明白,属下觉得他这辈子也不会来京师了。”
陈新微微点头,他的心思,宋闻贤肯定是明白的,所以才会说出这样的劝告,而祖大寿就是他的现成榜样。
陈新淡淡开口道:“我与祖大寿不同,他不过是为他祖家而已。而且,我还会来京师的。”(未完待续。)